我的二维码

让图书馆点亮城市更多角落

张 玲

2019年04月17日09: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4月10日至12日,以“阅读新时代,城市新动能”为主题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城市图书馆学术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90多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围绕“城市图书馆服务创新与效能提升”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部分城市图书馆在推动服务效能提升和创新融合发展方面探索出的经验做法,在论坛上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

便民阅读空间:

让读者更享受

2017年5月,陕西省安康市建成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安康阅读吧”,对外开放一年间,接待读者逾8万人次。“这相当于我们很多县级馆两三年的读者接待量。这样一个无人值守、成本相对较低的阅读吧能有这样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出乎我们意料,也引起我们深思。”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安康广播电视台台长付波说,“安康市计划在市中心城区建设20个‘安康阅读吧’,方便市民阅读。”

在广东省韶关市,“风度书房”是城市的文化亮点。据韶关市图书馆馆长陈伟清介绍,第一间“风度书房”于2017年6月开放,至2018年底,韶关市区已建成20间书房,接待读者超过100万人次。“书房为读者在闹市开辟了安静阅读的角落,读者在此可享受到方便、舒适且24小时不打烊的阅读体验。每间书房都有自己的主题,且每周举办至少两次‘风度沙龙’。”陈伟清说。志愿者是书房阅读服务的中坚力量,至今年初,“风度书房”注册志愿者超过700人,累计服务时长近1万小时。据了解,韶关市已连续两年将“风度书房”建设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之一。今年,还将在韶关市辖三区再建10间书房,全市7个县也将各建2间书房,届时,韶关市“风度书房”总数将达40余间。

在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图书馆充分发挥当地实体书店点位多、环境好、市场敏锐度高的优势,创新推出公共图书馆进驻实体书店的馆店合作模式,首批推出20个“城市阅读空间”,在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按照成都图书馆总分馆管理办法进行统一编目、配送、管理和服务。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部分城市图书馆还将全域旅游与图书馆服务结合起来,打造旅游阅读空间,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城市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例如浙江丽水将书吧融入当地民宿,让城市图书馆向乡村旅游领域延伸。

品牌阅读活动:

让读书更具魅力

让读者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除了搭建起便捷舒适的阅读空间外,也离不开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生动趣味的阅读推广活动。

论坛上,吉林省长春市图书馆青少部主任于雅彬分享了该馆推出的“小树苗”亲子阅读系列活动。2016年初,长春市图书馆将原有零散的亲子阅读活动进行整合,推出“小树苗”亲子阅读品牌,涵盖绘阅故事会、手工坊、阅读沙龙、社会实践等10个子项目。“整合后的‘小树苗’亲子阅读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效推动了社会更加关注儿童阅读,强化了‘陪伴与沟通’的亲子阅读理念。”于雅彬说。

长沙市图书馆推出的“阅天下·邂逅图书馆之美”游学阅读活动,倡导读者将阅读、旅行、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密切了人、书、馆、城的联系,让读者在诗与远方的旅“图”中感受图书馆的温度。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伟评价:“这是城市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之举,将阅读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在扩大图书馆影响力的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关注阅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游览的模式也将对旅游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人性化服务:

让城市更有温度

“城市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孕育着城市的文化底蕴,而提升城市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在当代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公共图书馆分会主任刘小琴说。

“新时代城市图书馆要提高服务效能、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就要提供既有温度又有梯度的服务。”长沙市图书馆馆长王自洋认为,图书馆的温度一方面是指保基本、全覆盖,另一方面则强调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而提高图书馆的梯度则要通过提供精准个性化、多元差异化的服务来实现。

据了解,长沙市图书馆以总分馆为城市阅读服务体系架构,让阅读渗透到市民生活深处。截至今年3月底,长沙市图书馆总分馆达110家,流动图书车服务点88个,建在街区、地铁、公园的自助阅览室或相关设施达20个,构建了“15分钟阅读服务圈”。“人性化是服务的高层境界。”王自洋介绍,长沙市图书馆将品牌服务、资源发展和信息服务梯度化,推出了“青苗计划”“书香长沙·百师千课”“走读世界”“侧耳倾听”等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人性化、差异化的阅读服务品牌。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创新和效能提升也是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人工智能目前已在全国多地的城市图书馆普遍应用,包括图书盘点机器人、机器人咨询馆员、人脸识别借还书系统等。“借书还需要图书证的时代要过去了,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图书馆、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学。”王世伟认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布局人工智能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初步应用与发展,使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渗透到图书馆服务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图书馆数据转化成观察分析图书馆阅读发展与变迁的工具,这将帮助管理者更有针对性地创造并引领阅读需求。

(责编:王谊帆、沈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