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維碼

讓游戲真正回歸到教育中來

馬積良

2019年05月29日11:09  來源:光明日報

  加拿大學者巴格利分析了2004—2012年的《地平線報告》,從37項新技術中証實了7項新技術,其中就包括基於游戲的學習。隨著近些年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的深入應用,游戲與教育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讓學習更有趣,讓游戲更有教育意義,應該是教育工作者和游戲開發者的雙重共識。學校的教育落地形式是非常多元的,而教育游戲化應當是其中之一。

  在學校游戲化的探索中,我們發現,限制游戲化全面鋪開的,不是技術難度,也不是設計難度,而是全員參與、全員支持、群策群力的動員難度。學校層面的游戲化涉及學校的方方面面,大到組織架構、學校戰略,小到每一節課的教法、教師的措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盡管模式設計的再完善,沒有老師們的鼎力支持與參與是很難真正施行下去的。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硬件條件,不同的管理策略,不同的師資水平,這些可以通過調整游戲化的模式設計進行適應,但是想要真正鋪開,必須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套動員機制,讓全員參與,學生、老師都要樂在其中。這些是真正困難的點,需要學校上下一致讓這套機制真正運行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游戲化教育上更多探索的是非硬件依賴的游戲化,也就是利用游戲化思維和機制,改良重構當前的教育模式。當我們回到電子游戲這個主題上來,我們會發現,如果把游戲化局限在電子游戲上,課內與老師的教學沖突,課外與商業娛樂游戲沖突。基於數字資源的電子教育游戲就像一枚硬幣,正面是教育性,背面是游戲性。我們的目標是讓這枚硬幣立起來,兼顧教育性與游戲性,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即使我們真的做到了,那又該如何推動學生使用這樣的游戲呢?用來做課上教學,取代老師,顯然不太可行,課上專門給時間玩這類游戲,教育的效率又太低了。如果我們把玩游戲變成課下任務,則與減負要求違背。如果我們把這類游戲依托於家庭,在家裡讓學生玩,其吸引力又遠遠不如純粹的商業游戲。這是一個困局。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是摒棄脫離教育行為的教育游戲設計模式,讓游戲真正回歸到教育中來。游戲設計者們應該深入了解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需求,設計輕量級的游戲或者應用,滿足教學和學習需要。電子游戲應該基於政策要求,立足於學校需要,根植於教育本質,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出現好的電子教育游戲。

  無論如何,教育游戲化還在蓬勃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將會逐步改良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在快樂中收獲成長。只是這一切還都需要時間,還都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積累。

   (作者:馬積良,系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項目工作站負責人)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