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維碼

提高出版質量 惠及廣大讀者

趙 強

2019年04月17日09:42  來源:中國文化報

近年來,有關提高出版質量的探討時常見諸媒體和報端,有關提高出版質量的舉措也陸續出台。

我們關注到在出版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少出版物的質量有所下滑。特別是在國家新聞出版署要重點抽查的文藝、少兒、教材、教輔、科普這幾個圖書類別中,質量方面更是有不少“險情”。譬如:由於圖書品種增長過快,單品種的印數持續下滑,圖書的創效能力持續下跌,優質人才的流動等因素,出版業的教輔書、引進書尤其成為質量下滑的高風險區。無“錯”不成書,成為廣大讀者詬病低劣出版物的一個真實寫照。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出版業片面地以經濟效益來考核出版單位的業績,極大地影響了從業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創新力和原創性的發展。出版業的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就被或大或少地降低了,甚至放在了腦后,成為“聾子的耳朵——擺設”。因此注重出版品質,提升出版質量,再創出版業輝煌,就成為有識之士的普遍共識。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內容建設,深化改革創新,完善出版管理,著力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出版體制機制,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出版產品和服務。這個意見為出版業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奏響了出版回歸本身價值的一個號角。

緊接著,2018年年底,中宣部正式印發《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主要從出版質量、文化和社會影響、產品結構和專業特色、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考核。圖書出版單位績效考核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的佔比權重在50%以上。

毫無疑問,這是多年來,由中央主管部門出台的關於出版物社會效益的最為詳細的一個辦法。而對我國出版單位實行社會效益打分的辦法,也是實實在在、切實可行的一個標准。

由於主管部門及時有效地糾偏,出版業出現了降品種而重質量的局面。從2018年開始,各個出版機構的圖書品種大幅度下滑,到2019年這一降低品種而重品質的做法仍在持續進行。

筆者以為,提高出版質量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出版業是內容產業,就決定了它的導向性、傳承性要始終如一。出版業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者,連接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再好的觀點,再好的發明,都需要作為出版物的形式載體來傳播體現。因此,在這場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出版業承擔的歷史使命、文化使命也是空前的。傳播主流聲音,極大地賦予了出版業崇高的政治站位、學術站位。

二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積累了大量出版傳統和建構了切實可行的質量保障體系。而主管部門把今年都作為質量管理年來常抓不懈,無疑對圖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有了重要保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這些質量管理方面的規定也需要及時升級完善。質量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還需要從出版機制、優化出版結構、政策扶持、資金支持、退稅待遇上持續優化。

三是要努力培養和發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優質作者隊伍。各行各業的作者是出版物的源頭,沒有優質作者,提高出版質量隻能是空中樓閣,水中撈月。在近年來被詬病或者查處的低劣出版物中,部分出版機構為了經濟效益,把在資金或者銷售渠道上能帶來益處的人作為了作者,卻不顧作者水平能力的高低。由此很多出版物的文化價值、閱讀價值都乏善可陳。還有一批作者,因為寫作態度不端正,從書稿階段就錯訛百出。因此,物色好優質的作者,是達到高質量出版的源頭保障。

四是出版業要認真研究當代讀者的閱讀需求,要與讀者同頻共振。因為任何形式的忽視讀者都是出版業致命的錯誤。要正視如今讀者電子化、網絡化的閱讀變化,加快出版融合,積極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轉型升級。我國既是一個出版大國,也是一個讀者大國。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讀者,對閱讀的需求是不同的。這些需求都應得到照顧和滿足。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實現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而圖書作為公共文化的重要產品,在推動文化大發展,改善人們精神需求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出版人要最大限度地研究讀者、服務讀者,這樣才能出版高質量的圖書,惠及廣大讀者!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