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維碼

兒童應盡早閱讀科幻作品

周慧虹

2019年04月08日09: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年春節檔,國產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實力圈粉,點燃了青少年學生對科幻的熱情。與之相應,各地不少學校將科幻作品納入學生課外閱讀范圍。

然而,媒體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一些學校開列的閱讀書單中,科幻作品多限於出版時間比較久的作品,像《海底兩萬裡》《2001太空漫游》等,更有的還停留在“哈利·波特系列”,完全不管哈利·波特系列是科幻還是魔幻。

一些家長直言,如今,從文字到影像,優質原創科幻文學正在重塑大家的宇宙觀和想象力,但中小學開出的老舊書單卻難以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不少教育界學者亦表示,有些老師擔心低齡段的孩子理解不了時下流行的科幻作品,為此樂於推薦“老書”,這樣的想法太過保守。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其閱讀趣味和知識儲備,已非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前可比,如此情況下,反倒是《海底兩萬裡》這類經典科幻作品需要老師領著孩子閱讀,給他們更多的背景知識,才能使之意識到這類作品的精彩之處,因為裡面很多作者當時想象的內容如今已變為現實。相對而言,當代科幻作品才更適合稱為“科幻”,更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好奇與憧憬。

這些學者、家長的質疑不無道理。科幻作品不同於傳統的文學作品,后者某種程度上像酒,越是經過時間沉澱愈是散發出經典的芬芳,至於科幻作品,它卻不能滿足於過去,需要始終著眼於未來。而越是關照到社會當前的認知,越是結合科技發展的新水准做文章,科幻賦予人的想象力才可能更高遠、更具有現實意義,讀者閱讀之后也才會有更多的代入感,繼而不斷激起他們的科幻熱情,引領他們提高科技文化素養,為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事實上,當前圖書市場中,不少科幻作品堪稱精品。比如,一本由《流浪地球》原著作者、電影監制劉慈欣與當代中國科幻“天王”韓鬆聯手為孩子們量身制作的科幻文學集,就精選了15篇科幻故事,囊括湯姆·葛德溫、阿瑟·查爾斯·克拉克、雷·布拉德伯裡、特裡·比森、杰弗裡·蘭迪斯、特德·姜以及童恩正、王晉康、劉慈欣、吳岩、韓鬆、何夕等十幾位風格迥異的科幻名家的名篇,這些兼具科技理性與文學詩意的科幻名篇,有著異於傳統的廣闊宏偉以及來自科幻想象的美和意境,它的內容不僅適合孩子,甚至已征服了無數成年人。閱讀這些富於時代性的科幻作品,不僅有助於訓練人的邏輯思維和創造力,告訴讀者想什麼、如何想、為何想,而且為人們思考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更為新奇廣闊的空間。

關於科幻作品閱讀,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建議:“兒童應該盡早閱讀科幻作品,在9歲或10歲,不能晚於11歲。”我們常說,孩子的思想是一張白紙,便於書寫最真最美的內容。孩子的內心世界中,甚至有著比成年人更強烈的求知欲、更豐富的想象力。越是如此,越應該及早把現時條件下最好的科幻作品捧給他們,助推他們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索意識。

面對現實期待,學校及其老師們的思想觀念也該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因對孩子們閱讀理解力的不放心而束手束腳,那樣,難免會使孩子們錯失科幻閱讀的黃金期,影響他們今后的更好發展。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