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維碼
杜潔芳
2019年04月01日09:35 來源:中國文化報
近些年,我國實體書店在與電子書、手機閱讀等新型閱讀方式的競爭下,打磨出新的業態模式——“書店+”,書店與休閑餐飲、講座、文創、劇場等元素進行嫁接,華麗轉身,成為一個個既具顏值又可體驗的復合型文化空間。
在普遍重視體驗感的當下,消費者對這樣的嘗試呈現出少有的熱忱,極具生活美學的空間營造、充滿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面對面的讀書交流等,書店中拓展的每一個要素都使人們對文化的追求、閱讀的渴望得到了滿足。也因此,實體書店逐步回暖並持續升溫,且大有隨著消費者需求變化而不斷升級換代的趨勢。然而,實體書店不斷被復制的“書店+”模式,在不久的將來會不會導致審美疲勞,再次呈現頹勢?未來實體書店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模樣?
回暖背后:政策紅利助推
在上海,實體書店在3年前就發展迅速,江蘇的大眾書局、浙江的博庫書城、北京的蒲蒲蘭、重慶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幾又、廣州的方所等全國比較好的品牌書店多在這裡落戶。在北京,24小時不打烊的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引發熱潮。在四川,當地將實體書店納入公益性文化設施加以建設。在廣東深圳,市、區財政均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一個個新潮又極具美感的書店紛紛落戶各大城市,也彰顯著實體書店回暖的趨勢。
實體書店的回暖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紅利和資本助推的結果。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提出,要推動全民閱讀,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加快推進實體書店或各類圖書代銷代購網點覆蓋全國所有鄉鎮。
當下處境:樂觀之余保持理性
雖然在多項利好政策的推動和資本市場的讓利下,實體書店探索的“書店+”模式炙手可熱,但實體書店可以就此高枕無憂了嗎?
在2018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上,公布了這樣的數據:2017年全國出版物銷售總額達到3704億元,同比增長5.9%﹔出版零售額達到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兩個數據均實現量的增長,發行網點數量突破22.5萬個,實體書店約16萬個。但是,統計數據顯示,當年的增量絕大部分來自互聯網。2012年至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渠道中網店銷售額不斷上升,實體書店銷售額幾乎是零增長。
2016年,在上海淮海中路的武康大樓內挂起大隱書局的牌子,創始人劉軍接著在3年裡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開了9家連鎖店。大隱書局被網友視為最有禪意的書店,如今已經成為不少人到上海必打卡的書店之一。開業3年,書店的運營情況如何?劉軍說:“書店的營業收入目前大多來自文創產品等書籍之外的服務。”在浙江寧波有著很好口碑的楓林晚書店也有著類似的情況,負責人鄭永宏坦言,復合型文化空間的營造目前還沒有直接的經濟回報。
因此,有專家稱,當前實體書店發展仍面臨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宏觀層面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行業總體質效不高、信息化建設較為滯后等。如果實體書店不能夠帶來預想的引流效果,或是流量紅利趨於減弱,資本的幫助可能要減退。所以,需要引起思考的是,這一輪書店開張的“大潮”退去后,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
把握要點:精准定位內容為王
實體書店,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具有特別的吸引力。人們將它看作城市的文化標記,視為精神依托的港灣。也許這就是實體書店勢必會存在的原因所在,也是一直願意堅守、與書店共沉浮的經營者心底的那一抹亮色。
在書店經營者眼中,實體書店的命運會有起伏,卻不會落幕。他們認為,當下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書店應該堅持的原則,才能暢談未來的模樣。“書店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精准地找好自己的定位。”劉軍說,大隱書局的9家店定位不同,開在中共一大會址的思源書廊,其書籍就與紅色教育、黨建等內容相關。“沒想到效果特別好。”劉軍笑著說,“所以書店不能千篇一律,必須結合所處地區特色找准定位,如此才能發揮實效。”
在實體書店經營中摸爬滾打17年的鄭永宏感慨,雖然當下書店已經形成新的業態,但書店不能失去個性,書店的核心始終是書,內容為王這句話在書店經營中也同樣適用。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
電話:010-65369995
郵箱:jinbao@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