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維碼
李 雪
2019年03月21日09:37 來源:中國文化報
圖書報刊下架與剔舊是公共圖書館的兩項基礎性工作。圖書館每年將一些毀壞的、過時的、利用率低的圖書報刊下架,以便更新。下架圖書經再次甄選后,有的留在館內二線書庫供部分讀者閱覽,有的則被剔舊。剔舊是將陳舊過時、利用率不高、多種副本的書刊從館藏及圖書館借閱系統中剔除、注銷,以調撥、交換、折價、報廢等方式處理。
2018年12月,上海浦東圖書館全體館員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辭舊迎新儀式——歷經20多天奮戰,全館十幾萬冊舊書集中下架,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等待讀者借閱的新書。這些下架書經過篩選,大部分將流轉至浦東新區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中的700多個延伸服務點,繼續發揮余熱。
在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位於地下一層的第二外借部一度是京城文化人的借閱寶庫,這裡有許多二三十年前出版且未曾再版的舊書。當很多公共圖書館通過增加新書吸引讀者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同時保留著“舊書,隻要還沒翻爛、還能看,都盡量不下架,滿足讀者多層次的需求”的理念。而如今,隨著下架書數量的不斷增多,受場地限制,該館的這一做法似乎也難以為繼。
隨著近年來新書出版規模的擴大,同時一些公共圖書館受到設施面積的局限,圖書館書刊下架與剔舊工作面臨新的考驗:一方面,大量下架書受空間限制無處安放﹔另一方面,作為國有資產,一些還有價值的老舊圖書下架后該如何更好地利用、流轉,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
文化發展衍生出下架書問題
“大家處境差不多。”聽聞記者要採訪關於下架書的話題,首都圖書館副館長陳堅說。陳堅已在首圖工作了30多年,他以首圖為例向記者梳理了圖書館在不同時期下架書的衍生歷程。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各項建設步入正軌,很多公共圖書館重新開放,當時忙於經濟建設、發展民生,國家對公共圖書館的投入並不大,很多圖書館的購書經費捉襟見肘,圖書館的書架尚塞不滿,何談下架。到上世紀90年代,圖書館陸續出現一些破損比較嚴重或副本量大的圖書,彼時相關部門對這部分資產尚無明確規定,圖書館便擁有自主處理權。“擺到館門口,讀者喜歡的可以低價買走﹔或者捐給兄弟圖書館﹔部分價值較高的圖書,圖書館就自己保存著。”
2001年,首圖新館一期開館,閱讀空間和庫存空間大大增加,但隨著購書經費不斷增長、新增出版物越來越多、讀者對閱讀空間提出更高要求,下架書無處安放的問題顯現出來。
“公共圖書館服務讀者的意識增強,讀者開始跟書‘搶地盤’。”陳堅說,“近些年,首圖每年購書經費在4000萬元以上,年新增圖書30萬冊至35萬冊,這意味著每年大約有相同數量的舊書下架。”為了存放這些下架書,首圖在北京租用了兩個上千平方米的庫房。“下架書不斷增多,圖書館不能無限制擴張庫房,這不是根本解決之道。”陳堅指出。
不僅是在省市級圖書館,這一問題同樣出現在區縣甚至街道一級圖書館中。“浦東圖書館建設初期規劃館藏量是220萬冊,現在已經有440萬冊,書庫已經撐不住了。”上海浦東圖書館館長曹忠表示,“不下架和剔舊,新書上不去,無法滿足讀者需求。我們迫切希望有一個大型書庫。”
下架一本好書就心疼一次
走進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第二外借部,書架擠擠挨挨,甚至還有部分書架“挂”在牆上。“這都是我們想出來的辦法,能多放一本是一本。”第二外借部主任時代斌介紹,現在圖書下架已成為常態,下架一本好書就心疼一次,有些書還五六成新就進庫房了。此前幾年,東城區第一圖書館的下架書會以密集排列的方式存放在書架上,而這一兩年來,因空間不足,很多下架書都打捆后碼放在地上。
據悉,僅2018年,湖南圖書館剔舊就達2.7萬冊,十多年來,除了再利用的書,圖書館租用的儲備書庫裡已經存放了近30萬冊剔舊書,不知該如何處理。
“1995年后互聯網才開始在中國普及,此后出版的書很多已實現數字化,但對1990年以前出版的書,限於人力、財力等原因,許多還沒有做到數字化留存。這種情況下,舊書下架尤其是剔舊應非常謹慎。”作家薩蘇強調。多年來從事抗戰史料研究和寫作的薩蘇對相關檔案和書籍格外重視,他有過不少從老舊書堆中“撿漏”的經歷。在他看來,隨著科技發展,電子閱讀已成為年輕人接收知識信息的重要方式,紙質書的購買、存藏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文獻存藏單位,更應謹慎對待下架、剔舊書籍,防止一些有價值的書籍流失。
呼吁相關制度盡快出台
為了讓下架書更好地發揮作用,圖書館想了很多辦法。有些圖書館將部分尚有價值的下架書流轉到基層的區縣、街道圖書館,或分散到各延伸服務點,有些圖書館是與其他圖書館進行交換。如上海浦東圖書館,為了追蹤下架文獻去向,建立了各延伸服務點管理員盤點制、固定資產清查制、台賬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同時提高圖書利用率。
“下架書在本地流轉遇到的障礙較少,但如果流轉到其他地方,追蹤、清查就會比較費時費力,目前對此還沒有明確的制度保障。”曹忠說,“如果一些大館的下架書能流轉到藏書不足的圖書館,將發揮更大作用。”
除了流通機制需要打通,區域性儲備書庫的建設也是業界提出的解決方法之一,即在同一地區建設大型書庫用於圖書存儲和周轉,並建立數據庫,有需要的讀者可到數據庫中搜索並預約,再到最近的圖書館借閱。
其實,早在2017年12月原文化部召開的2017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在解讀公共圖書館法的內容和意義時,主管部門就關注到這一問題,會上提及要“加快研究出台與法律相銜接的配套政策,確保公共圖書館文獻處置制度如期出台”。
“圖書下架、剔舊是必要的,關鍵是怎麼處理,不讓這些書在書庫裡蒙塵。希望文化部門和財政部門能在經過調研之后,在政策方面給予相應的指導意見。作為圖書館人,希望每一本書都能發揮其最大價值。”湖南圖書館副館長雷樹德說。
鏈 接
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下架書的問題不僅中國存在,國外亦同。因體制不同,不少國家和地區摸索出了一些處理方法。
在德國和美國,圖書館對老舊圖書擁有自行處置權,如直接賣給讀者、轉賣給二手書店或贈送相關機構。對含金量高的書籍,二手書店經過估價,會以高於原價數倍的價格再次賣出。有的圖書館別出心裁,在醒目位置列出專架,標明“此書已10年無人借閱”,反而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故人氣大漲。
在日本某些地區,圖書館會慷慨地把書擺放在露天廣場,供讀者自行挑選,幾輪淘汰之后剩下的則回爐化成紙漿。
澳大利亞人則信奉“輕易得到的東西,也將輕易失去﹔免費得到的東西,也不會被珍惜”。所以,要想從澳大利亞的圖書館獲得一本舊書,就需要舍得掏腰包。與很多國家不同,這裡的舊書不是按照價值高低付費,而是書的厚薄,書摞起來有多少英尺就要付相應的錢,著實有趣。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
電話:010-65369995
郵箱:jinbao@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