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維碼

中國出版40年全記錄 為時代存史為出版立傳

冬至

2019年03月11日10:5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為時代存史為出版立傳

“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歷叢書” 朱勝龍 策劃 聶震寧 主編 江西高校出版社

從1978年算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個年頭。40年來,中國的出版與其他行業一樣,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的起因、過程、曲折、經驗、教訓,無論對於研究新時期的整體改革進程,還是對於當代出版人,對於中國出版未來的發展,都有足以借鑒與研究的價值。何況,歷史的發展,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字與時間,還有那些流動著熱血、飽含著激情的人參與其中的心路歷程。如果我們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際,為中國的出版留下一些史料,特別是那些參與者的第一手史料,改革開放40年的出版歷史給后繼者留下的就絕不是一個模糊的背影,而是一幕幕生動形象,有聲有色的活劇。

由朱勝龍先生策劃,聶震寧主編,江西高校出版社於2018年12月推出的“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歷叢書”(以下簡稱“叢書”),收錄了10位出版人的回憶錄,彌補了可能的空白。這些出版人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社長聶震寧、三聯書店原總經理樊希安、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原社長龔莉、清華大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吳培華、高等教育出版社原總編輯張增順、人民軍醫出版社原社長齊學進、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原副社長黃國榮、華齡出版社原社長常振國、長江文藝出版社原社長周百義和江西新華發行集團原總經理涂華等。這些作者不僅是改革開放的見証者、受益者,也是親歷者。他們以自述體的形式,用生動的出版案例,暢達的語言文字,概括的理論總結,飽含深情地記述了他們親歷的出版實踐中的故事與所思所感。國內雖然已經出版過一些出版家的傳記,但那些出版家的主要經歷是在民國時期,撰寫者多系后人研究成果。而這套書的作者都是改革開放之后進入出版領域的,他們大多人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全過程。所以,如果說這些作品是他們個人從事出版的成長史,毋寧看作是中國出版40年的全記錄。這些作品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記,但也基本寫出了作者從事出版的一生或者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邁入新時代的今天,不同領域都在總結改革開放40周年的得失,那麼,這套中國出版改革親歷者第一手資料的出版,自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出版對於文化傳承的歷史貢獻

“叢書”再一次証明出版對於文化傳承的歷史貢獻。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文化能夠傳承,文明沒有中斷,其貢獻在於語言文字和以文字記載的精神文明成果。而源於上世紀的十年“文革”,對中國悠久的文化,不僅帶來了極大的破壞,而且由於出版的停頓,一度造成文化的荒漠化。“文革”結束后出版的恢復,不僅為本行業帶來生機,而且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送去了精神食糧和科學知識。

“叢書”中張增順的《情系教育出版》、常振國的《慎守其真》、龔莉的《沒有圍牆的大學》,便寫出了“文革”結束之際出版界為撥亂反正,讓社會盡快走向正常秩序而想方設法出版圖書的情景。如張增順寫他所在的人教社如何安排從“五七干校”回城的知識分子,如何為了解決“教材荒”將“文革”前出版的教材“通讀一遍,沒有政治問題的就直接重印”,又如何研究制訂高校教材出版“三年規劃”。常振國寫他在中華書局工作期間,如何參與為一批老知識分子平反冤假錯案,其中就包括為王蒙的父親王錦第平反的經過。龔利寫她1982年分配到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后,如何到全國各地去聘請術有專長的“有歷史問題”的知識分子,如何啟動中國第一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出版。試想,改革開放40年來出版的巨大成就,如果沒有出版人在改革開放之初所提供的文化支撐,如今很難說會有這種繁花似錦的局面。

出版人親歷記述改革的全過程

出版人親歷記述出版改革的全過程是這套書的重要特色。傳記的寫作中,如果是他人的研究固然更為客觀,但也少了本人自述的現場感、完整性和鮮活度。有些重要的細節,親歷者內心的感受,研究者即使傾盡全力也無法全部還原。而這套“叢書”中的“我”,不僅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而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豐富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壯麗篇章。

40年來,中國的出版事業,與其他行業一樣,經歷了一個百廢待興、步入正軌,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歷程,本套“叢書”中的作者,以參與者的身份,推動並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如本套“叢書”主編、作者之一的聶震寧,到人民文學出版社上任后,面臨著經濟的壓力與外部的矛盾,通過建立激勵機制,抓重點產品,將出版社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用事實打消了當初他從地方調到中央級出版社時個別人的顧慮,何況四年后他走上了中國出版集團的領導崗位,更証明了當時領導選擇的正確,也說明聶震寧本人的智慧與努力。樊希安在來到三聯書店負責之前,曾在時代文藝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省新聞出版局等單位工作過,不僅策劃編輯過不少優秀圖書,也從事過出版管理工作,他在三聯書店的幾年間,從策劃大的出版項目到24小時書店的開辦,做出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績。黃國榮在《一生相許》中,不僅寫出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發行工作如何從無到有,而且寫出了整個出版戰線,為適應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如何一步步地摸索,形成成熟的出版發行模式。特別是全國圖書訂貨會的創建,對中國圖書發行事業,是劃時代的貢獻。還有長江文藝出版社立足武漢,走向全國,在北京引進人才,建立分部的成功經驗,今天仍是業內人士津津樂道的故事。這些鮮活的個人史,集中放在一起,無疑可成為中國出版界改革發展史的縮影。

為后人研究40年出版改革留下史料

親歷者成功的改革實踐與豐富的從業經驗,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財富。這套“叢書”另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提供了可供后人借鑒的出版管理經驗和重點圖書的出版案例。本書的作者,都曾在基層出版單位工作過,從普通編輯到編輯部主任、出版社負責人或者單位領導。他們在不同崗位上的成功實踐經驗,其間所經歷的曲折,克服困難的方法與路徑,成功發展的措施與經驗,都是可供后人學習與借鑒的。這裡,既有中央級出版社如何發揮優勢,在原有基礎上重放光芒,也有地方出版社、軍隊出版社如何由小到大,成為行業的翹楚。有出版社體制機制改革的探索,也有出版流程的再造、重大選題的策劃過程。如齊學進的《軍旗下的出版人》,寫到他擔任出版社社長后,人民軍醫出版社制訂年均增長30%的發展戰略,從一個發行隻有3000萬的小社,躋身為一個強社名社。其書中既有經營管理的具體思路與實踐結果,也有產品規劃、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再如涂華的《我的書業生涯四十年》,寫江西新華發行集團不斷開拓進取,從連鎖經營到物流基地的建設,從藝術品市場的開發,到走出江西去北京發展。他那種永不滿足、永無止境的拼搏精神,那種科學布局,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值得書業后來者繼承弘揚。

這套“叢書”中還有一些具體的圖書策劃出版案例。如人民文學出版社通過持續營銷,將一個引進項目《哈利·波特》做成一大套雙效俱佳的圖書的前后過程,雖然業內早已耳聞目睹,但現在讓組織者自己來完整講述,其過程與細節更有現場感。長江文藝出版社在打造“九頭鳥長篇小說文庫”的過程中,注意品牌塑造,注意通過整合營銷擴大持續影響力,其詳盡的推廣方案,也早已成為培訓機構的教學案例,但今天和盤托出,更為完整系統。還有吳培華成功策劃《中國絲綢通史》,到清華大學出版社后進行產品布局,帶頭抓落實的詳細回顧,也是讓人耳目一新。常振國在現代出版社負責時組織大型項目《中國一日》,雖然因為外方的原因未能順利在中國出版,但那種利用外方力量開展出版“走出去”的思路,從今天來看都有其開創性。應當說,這套改革親歷叢書中,每一本都不乏這樣可資借鑒的成功案例,它不僅能讓今人從中學習實操經驗,也為后人研究40年出版改革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願為華夏出版盡心盡力的深情

情感充沛,溢於言表,體現了一代出版人對中國出版的深厚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談到感情對構思作品的作用時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這10本自述體的作品,一個共同的特點,字裡行間,無不流露著自述者對自己所從事的出版工作,對自己曾經策劃編輯的出版物那種深情厚誼。

吳培華在《追夢》中,道出了自己的心聲:“鐘情於出版,願為華夏出版盡心盡力。”他在蘇州大學出版社退居二線后,又來到清華大學出版社一線的崗位奉獻余熱,為的就是“追夢”。龔莉這個正處花樣年華的湘妹子,在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直干到“鬢毛衰”。用她自己的話說,“如‘釘子戶’般一生都獻給了百科全書事業。雖然中途她有從事行政和換崗的機會,她卻一直留在這裡,“好像自己的一生,就是為這一樁事業而來。”樊希安從地方出版社編輯的崗位上,一步一個台階做到中國出版集團副總、國務院參事,緣於“對出版有濃厚的興趣,且終生不渝”。周百義在“后記”中說,“人生若白駒過隙,一生能夠做成一件事,足矣”。這10位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曾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困難,他們雖然也曾有過苦惱、困惑、猶豫,但現在回憶往事,個個都無怨無悔。認為終生從事出版事業,是一生中最正確的選擇。

繼承中國史傳寫作的傳統

文字活潑,情節生動,繼續了中國史傳寫作的傳統。這10本回憶錄,雖然有些文學性較強,有些史料性更足,但文字和行文,均生動活潑,簡潔明快,繼承了司馬遷開創的紀傳體寫作手法。如聶震寧的《我在朝內166號的日子裡》,很多章節完全是散文的筆調,語言形象生動,寫人狀物,三五筆躍然紙上,上任前在漓江邊100多天的彷徨與苦悶,細致入微而又情景交融。周百義《長江十年》中的有些篇章,也如同人物散文。如作品中寫到的那位“革命家、思想家”,愛詩的師妹,還有那位年逾古稀進京創業的劉碩良,都神情畢現,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龔莉的《沒有圍牆的大學》,有桐城派散文之風,簡潔而又明快,具體而不瑣碎。書中這些人,很多是作家,他們的文學作品,有些曾經獲得過文學大獎,或者改編成各種文學樣式,在中國文學界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當他們提筆來回憶出版生涯時,增添了更多的文學色彩,給讀者帶來了愉悅的閱讀體驗和快感。

總之,“新時期出版人改革親歷叢書”可觀可賞,可學可用,可讀耐讀,可閱可存,是近年來出版人物傳記叢書的重大收獲,也是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出版改革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

(作者:冬至,系資深出版人)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