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維碼
記者 韓丹東 實習生 李戀潔 張睿青
2019年02月14日09:15 來源:法制日報
對話人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副主任 鄭寧
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 陶然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游戲產業日益興盛。不少青少年沉迷於游戲無法自拔,甚至做出傷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游戲成癮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游戲成癮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危害?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法制日報》記者與業內專家展開了對話。
游戲成癮戕害健康
人格偏離誘發犯罪
記者:對於已經游戲成癮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成長會受到哪些影響?對於這樣的群體,您有哪些建議減少這些影響?
鄭寧:游戲成癮一方面危害身體健康,長時間沉溺游戲會使人產生精神依賴,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此外還會影響視力。另一方面,游戲成癮危害心理健康、影響學習和性格。長時間玩游戲影響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在心理上還會產生焦慮情緒。
朱巍:第一,游戲成癮的孩子會產生虛擬現實,他們會把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的榮譽等同於現實生活,而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追求﹔第二,游戲會消磨人的斗志,玩游戲的人雙眼目光呆滯,沒有任何積極向上的心,這是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第三,游戲成癮產生道德敗壞,道德敗壞有很多種,比如偷家裡的錢去做一些違法的事情,或通過各種方式去賺錢,撒謊、涉嫌犯罪等更為嚴重的狀況都和沉迷游戲相關。
所以對青少年來說,玩不玩游戲,怎麼玩游戲,應該有一個非常嚴格的限制。游戲是一個產業,應該發展,但是對沉迷於游戲的未成年人,具有極大的危害。我認為,對於未成年人玩游戲的權利,應該完全交給家長和學校。
陶然:長期沉迷網絡游戲對人有多方面的危害。從認知上,長期沉迷網絡游戲的人,往往分不清現實與虛擬的界限,記憶力、注意力、約束力都會受到影響﹔從情緒上,很多人游戲成癮后會出現偏執、抑郁,甚至有暴力傾向,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痛苦﹔從人際關系上,網絡世界是虛擬交往,長期沉溺其中的人,在與人面對面的交往方面,表現出社交智力發展受阻﹔另外,長期沉迷網絡游戲還會導致人格偏離,甚至誘發犯罪。
分級標准盡快出台
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記者:游戲成癮由多方因素導致,這也是規范的難度所在。目前,已有不少關於解決青少年游戲成癮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但收效甚微。您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青少年游戲成癮的問題?應該如何進行規范?
朱巍:首先,提高立法位階。現在的暫行辦法、部門規章,位階太低,建議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等。
其次,游戲平台要承擔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平台應通過技術手段避免孩子沉迷,建立家長監護系統,玩多長時間家長可以監控,家長監護系統包括孩子購買裝備花的錢,去市場玩游戲的種類,游戲的內容,這些家長都要全程監控管理,而這技術配合隻有平台做得到。可以對做得好的企業進行鼓勵,對做得不好的企業進行處罰。
鄭寧:我認為應該從五方面解決:一是政府應當依法對游戲企業進行監管,盡快出台強制性游戲分級標准,對違法企業進行嚴厲懲處,對網癮青少年進行社會干預﹔二是游戲企業加強自律,開發防沉迷系統﹔三是行業協會加強對游戲的內容、倫理道德審查﹔四是家長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和教育,盡到監護職責﹔五是學校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教育,培養學生注重體育鍛煉、閱讀等良好習慣。
陶然:必須從孩子和家長兩方面入手。首先,避免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目前“網癮少年”正呈現出“低齡化與高齡化並存”的特征,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為了減少照顧孩子的壓力,過早地讓孩子接觸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而這些“電子保姆”不僅會影響孩子視力和大腦發育,也會讓孩子們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其次,孩子需要家長的陪伴與引導,家長應多聆聽孩子的聲音,理解、尊重孩子的內心需求﹔再次,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鼓勵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成就感﹔最后,注重網絡教育,學校要告知學生過度沉迷網絡的危害性,家長也應學會彈性引導。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
電話:010-65369995
郵箱:jinbao@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