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基于数字游戏媒介的民族文化传播
7月30日下午,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指导,人民网主办,金报电子音像出版(北京)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协办的“2022游戏责任论坛”在北京举行。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熊明表示,游戏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功能,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设计里去,受众在体验游戏的同时,就必然会接触到这种文化,且深受其影响。
熊明认为,我国游戏行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引进国外游戏为主。第二是引进游戏与研发并重的阶段。现在则是以国内的研发为主,国外游戏影响力逐步减小,我国的游戏产值也有了很大变化。
“在游戏里面,角色作为我们感知和操控游戏娱乐的最重要的中介,总是承载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功能。”熊明认为像文化原型意向的再现和文化原型经典的延续等形式,要以游戏世界观的架构搭载传统文化为内涵,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熊明认为,游戏企业在研发游戏时,还有改进空间。将文化变成可消费产品的时候,将出现一种质的改变。比如说我们将英雄人物沦为游戏的噱头,成为后现代主义中摒弃了内容意义的文本或者摹拟体。跨时空式的人物构建是在文化工业统摄下的大众文化对传统人物关系的随意拼贴与颠覆,模糊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呈现出精神上的虚无主义,这体现在实践中,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装饰元素的大量误用,滥用与机械式的嵌入,只专注于研究某一具体符号的运用,纠缠于细节,而忽视了整体的理论把握。如果这类游戏文化在海外传播,将会导致中国文化被误读,不利于展示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熊明认为,游戏的研发、设计、宣传推广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影响,同时又在这些环节中反哺文化传播,在吸收文化优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又在丰富自己的同时进一步传播优良文化。
熊明表示,如何借鉴、参考、学习传统文化对游戏进行设计,可能不是一个口号或完全把某种非遗或者某种传统文化复刻到游戏里就能解决一些问题,而是通过一些游戏的特性、游戏玩家的喜好、游戏本身的交互方式来更好地引导玩家在娱乐的同时,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如果过多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要做的是我们可以让它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它融入游戏内容里,让玩家慢慢感受到它的魅力。”
熊明提到,国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需求都在持续增长,但高质量中国文化产品的供给却尚存空间,这一方面给中国游戏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得游戏人肩负着重大责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