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報

2024游戲公益典型案例集——文化傳承

2024年12月09日10:30 | 來源:人民網-金報
小字號

2024年,游戲企業通過跨界合作和聯動活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通過數字化手段重構歷史場景、講好中國故事,並通過游戲和相關教育項目,向年輕一代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此外,游戲企業還通過國際化傳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吸引海外玩家的關注和興趣。

光輦——《歸龍潮》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歸龍潮》是由光輦出品發行的國潮動作角色扮演游戲。游戲團隊通過調研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走訪傳承人及相關機構,聯動博物館、工作室等,建立內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專家資源庫”,推出符合游戲風格與玩家審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名錄”,並以名錄為靈感源泉設計虛擬游戲產品與實物文創周邊。

《歸龍潮》以現代視角解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助游戲技術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游戲中的高效轉化。游戲以“龍”的傳說為背景,以川渝、兩廣等九個特色地域為藍本,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街區。人物設計方面,游戲運用海派旗袍、祥雲紋、醒獅等45種不同的傳統文化元素,實現傳統元素與現代國潮的融合。音樂與配音方面,游戲將傳統戲曲與樂器和現代電音相結合,人物對話則採用方言配音。通過“視”“聽”雙重體驗,為玩家營造出濃烈地域氛圍的文化場域。

游戲不斷創新文化傳播方式,與川渝“散打評書”藝術家李伯清合作,將其形象融入游戲,玩家在游戲中可欣賞精彩表演﹔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寧英歌舞”聯動,通過動作捕捉技術,重現“中國戰舞”英姿。此外,游戲還通過與上海寶山“蔡氏剪紙”等非遺傳承人或機構合作,圍繞游戲內容設計制作並推廣多個衍生品。

《歸龍潮》致力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延伸至更多的場景當中。如2023年的“bilibili world”展會上,《歸龍潮》攜手“上海三林龍獅隊”,以經典海派文化符號“百樂門”為原型進行展區設計﹔2024年春節期間,與“普寧英歌”創新聯動,傳播達百萬量級。

巨人網絡——做“游戲+文化”傳播者

近年來,巨人網絡持續探索游戲與傳統文化的創新融合,打造具有文化內涵和價值的精品內容。

2024年3月,《原始征途》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陝西華縣皮影戲的代表性傳承人汪天穩,為游戲經典形象白馬大將軍量身定制皮影。從選皮、制皮、畫稿、過稿,到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將經典以國潮文創的形式再度還原。此外,征途IP還與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庄龍舟制造技藝的傳承人方紹晃合作,在龍舟技藝中融入征途經典元素,打造一艘專屬於征途人的龍舟實物。

2024年5月,《球球大作戰》展開與中國景德鎮瓷廠的聯動,將青花瓷的國風美學設計與游戲新潮元素相融合,為玩家推出別具一格的青花系列游戲皮膚和瓷器禮盒,並邀請江西省陶瓷藝術大師應鎮文參與其中,讓更多年輕人通過游戲了解中國瓷器藝術的歷史。七夕期間,《球球大作戰》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湖綢傘的代表性傳承人宋志明,以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白蛇傳》為藍本,共同設計七夕非遺系列情侶皮膚。“撐開一把傘,收攏一節竹”,在游戲中的綢傘之下,玩家聆聽白娘子與許仙的斷橋低語,感受數代傳承人的匠心精神。

愷英網絡——以IP之力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愷英網絡致力於挖掘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優質IP,自研包括《歲時令》《百工靈》《禹兮世界》在內的多個原創跨次元IP,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全產業鏈的內容開發。

《百工靈》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目標,選取傳統手工藝作為創作主題,構建一系列全新的原創內容。它巧妙地將傳統技藝的知識和“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工匠精神融入到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故事中。經過3年的孵化及沉澱,形成包括漫畫、小說、動畫、游戲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內容IP。2024年4月23日,《百工靈》小說電子書登錄微信讀書等平台,5月20日實體書出版發行,6月19日動畫片上線全網主流視頻平台,10月11日小游戲《百工靈》上線。2024年8月,愷英網絡與中國動漫博物館聯合推出“愷心百工靈-紙裡的非遺”系列公益課程,吸引近百名青少年參與。活動通過六節系列手工體驗課程,為青少年提供深入了解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

《歲時令》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以中國傳統的節日節氣文化為背景,以中國傳統歲時傳說、習俗、美食、詩歌等為內容,通過二次元的表現方式與國風元素的融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形象。2024年6月,《歲時令》入駐兒童友好城市(杭州館)。

《禹兮世界》IP於2024年發布,由愷英網絡和中國網絡作家村共同出資成立的杭州禹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項目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魂,結合哲學、科學等元素,創造一個宏大的架空幻想世界。2024年,《禹兮世界》赴歐洲開展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國網絡文學產業的創新和中式IP獨有的文化底蘊與魅力。

三七互娛——《我的非遺寶藏》

三七互娛與編程教育品牌妙小程、羊城晚報共同打造的面向青少年群體系列公益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數字產品《我的非遺寶藏》,展現數字化賦能傳統文化傳承的更多可能性。

2024年,《我的非遺寶藏·醒獅之旅》《我的非遺寶藏·龍舟之旅》先后上線。三七互娛吉祥物“蔥哥”與羊城晚報吉祥物“咩寶”“小獅弟”化身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小百科,以趣味橫溢的互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娓娓道來,邀請用戶體驗線上“醒獅”“龍舟”等輕互動,以更具數字化時代特色的交互體驗,生動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史和內涵精神。

三七互娛先后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傳承人黎偉的徒弟何宇斌、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車陂扒龍舟傳承人蘇應昌提供專業指導,並協助文化紀錄片錄制,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數字創新背后的更多故事。

為豐富《我的非遺寶藏》項目的內涵與外延,構建具有長遠影響力與創造力的品牌活動體系,三七互娛創新採用“研討+展示+活動”的多元化模式,全場景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全方位推送系列優質傳播內容。

以《我的非遺寶藏·龍舟之旅》為例,三七互娛聯合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等單位,在廣州購書中心開展“非遺傳承與數字創新”主題活動,邀請專業學者、行業協會以及企業代表相聚一堂,圍繞“數字化如何賦能非遺傳承”這一核心議題,展開深入的研討與交流。《我的非遺寶藏·龍舟之旅》產品與同名紀錄片同步發布。活動現場還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的編程產品以及端午習俗香囊制作、五彩繩編等快閃體驗,邀請觀眾通過數字化產品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進行端午時令文化體驗,沉浸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的非遺寶藏》通過編程等數字手段展現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新穎有趣的游戲形式走進大眾視野。產品通過條漫場景和體驗任務設定,使用戶在娛樂中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據統計,《我的非遺寶藏·醒獅之旅》互動人次超5萬人次,《我的非遺寶藏·龍舟之旅》互動人次超18萬人次。

此外,《我的非遺寶藏》通過妙小程平台在青少年群體中實現“公益+數字化”的融合實踐,為“數字技術+非遺傳承教育”拓展更多可能性。

世紀華通——打造文史類科普節目《游戲裡的中華》

從《傳奇世界》到《星辰變》,從《龍之谷》到《慶余年》,世紀華通深挖游戲內的文化價值,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游戲裡的中華》是一檔由世紀華通原創出品、上海師范大學指導支持的多媒體融合的文史類科普節目。以“一件游戲裡的作品、一個故事”的方式,利用手繪圖畫、科普文章和視頻融合,通過自媒體傳播,集中介紹游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用年輕一代更易接受的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

《游戲裡的中華》第一季共八集,分別為:《投壺》《白蛇傳》《不周山》《粽子》《中國年》《紅樓夢》《越王勾踐劍》《傳奇國樂》﹔《游戲裡的中華》第二季正在連載中,已更新至第五集,分別為《神農嘗百草》《中秋節》《中華武術》《花木蘭》《荊楚漢秀》。內容涵蓋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優秀文化古籍和文物、民間傳說等。在表現形式上,為提升節目質量,充分發揮游戲企業的內容創作優勢,世紀華通為每一集節目都配上了原創國風音樂和原創手繪圖畫。

視頻節目作為免費的教學課件上傳至“愛傳遞·信息化應用平台”,該平台對所有“愛傳遞·再生電腦教室”開放,現已覆蓋到全國341所鄉村學校的近18萬名師生。

網易游戲——以游戲為載體 創新文化表達

網易游戲以游戲為載體,以更加年輕化、創新性的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生動地展現在大眾面前。《光·遇》、《夢幻西游》電腦版、《逆水寒》、《永劫無間》端游等多個項目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聯動活動。

《光·遇》奇妙之旅:九色鹿季

《光·遇》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經典動畫《九色鹿》聯動,開發“九色鹿季”,通過游戲的形式讓玩家體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網易制作團隊奔赴敦煌實地採風,並與敦煌美術研究所的專家合作,在游戲中深度還原敦煌鳴沙山月牙泉的場景“月牙綠洲”、描摹岩壁上的敦煌風格壁畫、設計融合敦煌文化與《光·遇》風格的一系列角色外觀,在“九色鹿季”中,玩家在游戲中的月牙旅游中“修復”殘缺的壁畫,與九色鹿並肩同行。

此外,《光·遇》在上海圖書館舉辦“遇見九色鹿”主題展,敦煌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杜永衛分享壁畫修復﹔與舞者朱瑾慧合作,推出“千年入畫”舞蹈作品,全網播放量超1663.66萬次﹔與甘肅省文旅廳合作推出“風景攝影手賬”,鼓勵玩家拍攝端內敦煌景色並進行社區傳播。

《夢幻西游》電腦版“筑夢山西”文化合作

《夢幻西游》電腦版攜手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經典傳統文化研究院,聯動山西當地七大文博單位,以“筑夢山西”為主題,全面覆蓋建筑、彩塑、壁畫等山西特色歷史文化內容。

在游戲中上線山西主題副本、科舉內容,上線考古、丹青等互動玩法﹔以山西博物院館藏文物,青銅酒杯“鸮卣”為原型,打造游戲內的祥瑞“真的醉鳥”﹔以永樂宮“朝元圖”壁畫286位神仙服飾為靈感,打造游戲錦衣“永樂仙曹”。

此外,聯動期間與山西晉劇的傳承人孫紅麗合作推出山西晉劇版《成仙》MV﹔與中式翻糖手藝人周毅合作打造翻糖雕塑作品《筑夢山西》﹔與李青儀合作推出《永樂仙曹圖》國畫繪制視頻。聯動版本上線期間,全網“筑夢山西”主題內容曝光超1.56億次。

《逆水寒》戲曲聯動項目

《逆水寒》結合自身文化背景及技術優勢,將戲曲藝術與游戲玩法相融合,吸引年輕玩家群體的廣泛關注。游戲內的“梨韻閣”戲台,不僅讓玩家近距離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還通過不斷推出新的劇種,讓玩家了解不同地域的戲曲傳承與發展。

2024年,游戲在“梨韻閣”戲曲合作模式基礎上升級。3月,游戲特邀國家一級演員、晉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二度梅”獲得者謝濤,以及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魏建琴深度合作,將新編晉劇《爛柯山下》引入“梨韻閣”戲台。

9月,游戲特邀國家一級編劇、三度曹禺劇本獎獲得者余青峰,以及國家一級編劇、曹禺劇本獎獲得者屈曌潔聯合創作新編越劇《梁祝》,將傳統戲曲與游戲副本結合,讓玩家近距離感受戲中人的喜怒悲歡,了解戲曲行業傳承至今台前幕后的共同努力。

技術層面,《逆水寒》利用好萊塢級別動作捕捉技術及全球最高分辨率的Vicon動捕相機系統,精准還原戲曲演員的舉手投足,將戲曲演員精湛演技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游戲角色上,使傳統戲曲的藝術精髓在數字化世界中得以復刻。

《逆水寒》戲曲聯動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500萬。新編晉劇《爛柯山下》累計觀看次數超過500萬次﹔新編越劇《梁祝》作為副本玩法,上線首周單人單次挑戰累計超30萬次,截至目前累計挑戰超200萬次。《逆水寒》戲曲玩法自推出起至今已經歷了五年,全平台總曝光超過10億,輻射超過4000萬粉絲。

西山居——《劍網3》2024敦煌文化聯動暨石窟保護公益項目

2024年10月,《劍網3》與敦煌博物館和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合作,在年度新資料片《絲路風語》中,向玩家展示絲綢之路的建筑景觀、特色服飾和風土人情。游戲對敦煌壁畫、雕像、漢長城遺址等名勝古跡進行再現,玩家可自由探索豐富的聯動內容,在游戲中感受敦煌之美。游戲內,玩家可以體驗以敦煌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商隊行商,參與公益任務,了解石窟修建過程,並獲取定制紀念道具。敦煌市博物館和敦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前主任趙虎為活動提供歷史顧問指導,確保知識准確性。

同時,《劍網3》以“劍網3攜手有愛玩家”的名義,向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認捐“莫高窟009號窟”的保護性展示工程。該窟的諸多壁畫都是晚唐藝術代表之作,具有極珍貴的史料價值。通過這次公益認捐,游戲和玩家共同為保護這一文化寶庫貢獻力量。

本次項目捐贈金額和游戲內容制作成本共計316萬,用以支持“莫高窟009號窟”的保護性展示工程和打造游戲內西域主題場景,讓玩家深度體驗燦爛的敦煌文化。截至目前,已有180萬名玩家參與到游戲內的公益活動中。

(以上圖片均由各企業提供)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