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報

 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即將實施 

2023年12月29日13:08 | 來源:人民網-金報
小字號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未成年人接觸網絡的方式更加便捷和多樣。據統計,2022年中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93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7.2%。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為游戲行業完善和落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指引。《條例》共7章60條,對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制機制、促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加強網絡信息內容建設、保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和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方面作出了制度性規定。

在《條例》即將正式實施之際,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游戲企業如何更好發揮“守門人”的作用?如何處理好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提升、保護未成年人信息權益和防范網絡安全風險的關系?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人民靈境研究院、靈境·游戲實驗室於2023年12月28日召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討會,邀請行業協會領導、專家學者展開討論。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討會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討會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成因復雜 重點人群需特別關注

伴隨著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不斷擴大,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現象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多位專家認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其成因多種多樣。

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副秘書長鄭南認為,網絡游戲和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具有一定吸引力,社會壓力大、人際關系需要等社會因素易導致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世界。家庭和社會應該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導,提供更多的網絡行為監督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培養。同時,政府和社會組織也應該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使用行為的監管和保護,確保他們能夠健康、安全地使用網絡。

全國網絡文化標准委員會委員、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網絡治理與國際合作委員會副秘書長王波提出,除了網絡產品和服務外,網絡沉迷與青少年自己的控制力、學校監督、社會監督亦有關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從未成年人的用網習慣、生活特征、心理特征、人際關系特征、家庭教育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她表示,具有接觸網絡較早、生活中缺乏自主休閑時間、朋友較少、缺乏自信、經常感到孤獨寂寞、沒有生活目標、家庭交流少、父母陪伴少、父母上網多等特點的未成年人,更易被短視頻、網絡小說、網絡游戲吸引,需要特別關注。

防沉迷措施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問題仍需關注

《條例》出台之前,我國游戲行業已經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進行了多年探索。在《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等文件的指導下,游戲企業積極承擔主體責任,貫徹落實防治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相關工作,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0%的家長認可現階段防沉迷工作成效。

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61.5%的未成年網民認為當前限制游戲時長的管理方式使得自己或同學玩游戲的時間明顯減少。中國音數協發布的《2023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提出,游戲從業者遵規自律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步入常態化。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取得成效的同時,政策落地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也需關注:未成年人嘗試使用成年人信息進行實名認証,繞過防沉迷系統﹔租號、賣號、代認証等現象層出不窮,削弱了防沉迷系統的作用﹔解除“防沉迷”系統騙局、免費游戲裝備陷阱時有發生,黑灰產業鏈的危害不容小覷。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副教授劉曉春表示,對未成年人的整體網絡保護,難點在於身份識別。

中國音數協發布的《2023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目前企業的技術手段成效顯現,但冒用賬號等現象難以完全杜絕,仍需持續技術升級,完善系統功能。

在這一背景下,不少企業創新探索、主動開展更全面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例如網易游戲為渠道服接入AI未成年人保護巡邏技術及人臉識別機制,針對大額消費、高頻消費及疑似未成年人等高風險行為,在支付環節調起人臉識別,增加認証頻率。

在游戲中增設人臉識別功能成為越來越多游戲企業增進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手段。對於是否應將人臉識別功能在行業內廣泛推廣,專家認為應謹慎思考該技術帶來的優勢和挑戰。

“人臉識別是有效的實名認証方式之一,但是要權衡個人信息安全、用戶體驗等多個方面。”劉曉春表示。

鄭南提出,人臉識別是否能在游戲行業內全面鋪開,需要考慮政策法規、個人隱私保護程度及技術的可行性。“通過人臉識別防止未成年人上網,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我們最終目的是通過方法和手段讓未成年人能通過正規途徑體驗適齡的游戲,體會到游戲帶來的輕鬆和愉悅,讓家長放心孩子進行游戲。”

注重網絡素養培養 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目的在於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育是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基石。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堵”不如“疏”。

劉曉春認為,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教育內容和方式將隨之發生變革。未成年人利用新技術,從網絡信息受眾,轉變為表達者。應看到游戲可以發揮的積極作用,將游戲機制與教育引導結合,助力未成年人成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文珺認為,應整合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游戲企業的網絡素養教育資源,多部門協作,為學校、社區提供更好的網絡素養課程,以便於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更好了解網絡,改善親子關系,有效減少網絡沉迷。

“孩子、學校和家長期待看到優質游戲或優質文化產品。”王波提到。

據了解,越來越多游戲企業建立內審團隊,加強對游戲產品和官方社群的內容審核,為未成年人建立正向、積極、安全的網絡生態環境。多數游戲企業發揮游戲趣味性、互動性強的優勢,多維聯動跨界整合,通過在游戲中設置科普內容、防詐騙活動,推出防詐漫畫、短視頻等形式,深耕內容寓教於樂,引導未成年人合理善用網絡資源,從中學習有益知識,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中小學,陸續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圍繞網絡道德意識、網絡法治觀念、人身財產安全等內容,培育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和網絡法治意識,增強未成年人對網絡信息的獲取和分析判斷能力。

社會協同共治 織密未成年人保護網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政府監管、家庭教育、學校保護、企業履責、網民自律等多個方面,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任何一環的缺失,保護系統就容易被打破,保護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多位專家認為社會各方都應在職責范圍內做出努力,共同解決新問題。

“親子關系越親近,未成年人就會越少地依賴網絡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上網動機就會減弱。良好的同學關系也可以減少未成年人對網絡滿足心理需要的依賴。”高文珺提出,網絡引導和網絡保護要採用系統化的視角,除了政策引領和企業履責外,促進家庭、學校、網絡的良性互動,才能在滿足未成年人利用網絡學習、娛樂、社交等正常需要的同時,減少未成年人對網絡的依賴。

孫宏艷指出,家庭是預防網絡沉迷的第一道防線,有必要對家長加強家庭網絡素養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導,使家長為孩子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學校是網絡素養教育的主陣地,應考慮全員、全過程、全鏈條的網絡素養培育﹔相關主管單位良法善治,應切實落實已有的相關政策﹔游戲企業要盡到社會責任,既為未成年人提供綠色游戲產品,提供正向引導,又要在技術上努力完善防沉迷系統。

為更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游戲情況,增進防沉迷成效。越來越多游戲企業上線家長關愛平台等。此類平台在綁定未成年人的游戲賬號后,可以統計每周游戲時長和消費記錄,協助家長了解未成年人的游戲習慣﹔通過“一鍵禁止游戲充值”“一鍵禁止游戲登錄”等功能,設置游戲消費額度、游戲時長和登錄時段,對未成年人游戲情況進行全方位管理。

《條例》的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任重而道遠,《條例》明確將堅持社會共治作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要求,期待社會各方不斷改進和調整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措施,匯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強大合力。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