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等部門發揮職能優勢,進一步形成治理合力
依法治網,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法治頭條·推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④)
截至3月下旬,累計清理相關違法違規信息208萬余條,處置賬號7.2萬余個,封禁違規主播7200余個……今年2月以來,國家網信辦部署深入開展“清朗·春節網絡環境”專項行動,集中整治群眾反映強烈、影響上網體驗的網絡生態亂象,依法查處首頁首屏生態不良、色情低俗信息引流、惡意炒作營銷以及不良網絡社交行為、網絡暴力等問題。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從整治網絡亂象到壓實平台責任,從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到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近年來網信等部門發揮職能優勢,加快建章立制,進一步形成治理合力,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成效日益明顯,構建起更加清朗的網絡空間。
加大網絡執法力度
嚴懲侵犯個人隱私、色情低俗、惡意營銷等突出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手機APP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對用戶個人信息超范圍採集,導致過度商業開發,甚至有不法分子以此竊取用戶個人信息實施違法犯罪,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2019年,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並成立APP專項治理工作組。
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認為,當前的相關治理已經進入了“深水區”,“例如在手機APP的隱私政策、賬號注銷等方面,目前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但還面臨‘從有到優’問題。再如強制索權問題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最小、夠用’仍有提升空間。”
為進一步解決APP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問題,今年3月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該規定明確了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網絡購物等39類常見類型移動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並要求其運營者不得因用戶不同意提供非必要個人信息,而拒絕用戶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務,以解決部分APP利用“捆綁”手段變相強制用戶授權的問題。
不僅是侵犯公民個人隱私,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謠言、色情低俗、網絡暴力、惡意營銷等問題日益凸顯,嚴重污染網絡生態環境。近年來,從出台《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到開展“清朗”“淨網”等專項行動,全國網信系統持續加大網絡生態治理力度,深入整治網上各類違法違規問題亂象,網絡生態狀況整體向好。
針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商業網站平台和“自媒體”擾亂網絡傳播秩序突出問題,2020年7月,國家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集中整治,重點解決一些商業網站平台和“自媒體”片面追逐商業利益,為吸引“眼球”炒作熱點話題、違規採編發布互聯網新聞信息、散播虛假信息、搞“標題黨”等網絡傳播亂象。
網絡“有償刪帖”擾亂社會輿論,影響社會價值判斷﹔網上“軟色情”信息違背公序良俗,污染社會風氣。2020年11月,國家網信辦部署開展網絡“有償刪帖”問題和“軟色情”信息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整治利用“軟色情”信息博眼球、賺流量的平台和賬號,亮實招、出重拳。
近年來,全國網信系統進一步加大網絡執法力度,規范網絡執法行為,堅決依法查處各類違法違規案件。據統計,2020年全國網信系統全年依法約談網站4282家,對4551家網站給予警告,暫停更新網站1994家,會同電信主管部門取消違法網站許可或備案、關閉違法網站18489家,移送司法機關相關案件線索7550件。
依法壓實平台責任
整治網絡直播內容生態不良、公眾賬號信息服務平台缺乏內容審核把關機制等問題
2020年3月,陝西咸陽市禮泉縣公安局對一款淫穢色情直播APP立案偵查。調查發現,“星空直播”及關聯的“小金魚”直播平台有大量淫穢表演,注冊會員達12.4萬余人,涉案金額約4000萬余元。該案也被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列入了2020年度“掃黃打非”十大案件。
當下,網絡直播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與此同時,網絡直播行業存在的主體責任缺失、內容生態不良、主播良莠不齊、充值打賞失范、商業營銷混亂、青少年權益遭受侵害等問題也日益突出,社會反映強烈。
淨化直播行業生態,平台依法履行責任至關重要。去年,國家網信辦、全國“掃黃打非”辦等八部門深入推進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范管理,聚焦解決突出問題,壓緊壓實屬地管理責任和平台主體責任。今年2月,國家網信辦、全國“掃黃打非”辦等七部門又聯合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直播規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網絡直播平台建立健全直播賬號分類分級規范管理制度、直播打賞服務管理規則和直播帶貨管理制度。
為壓實平台責任,2020年各級網信部門對嚴重違反有關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法律法規的網站平台,通過依法約談、限期整改、下架下線、行政處罰、公開曝光等手段,依法加大執法力度。“部分公眾賬號信息服務平台和生產運營者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自律和他律意識淡漠,缺乏內容審核把關機制。”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同時當前一些平台利用自己掌握的數據、技術、資本等不對等優勢,單方面制定所謂“霸王條款”“免責協議”,損害用戶合法權益,推脫平台主體責任,“需要進一步明確平台和賬號運營規則,強化行業綜合治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對此,國家網信辦今年1月22日發布新修訂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通過對原規定進行全面修訂,平台主體責任、生產運營者責任都得到進一步強化,以營造更加清朗網絡空間,更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開展網上“護苗”行動
杜絕用網課推送低俗違規信息,清理不良網絡社交行為
有的學習類APP推送導向不良,甚至存在多個明星應援群組,且平台中存在大量不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有的網站平台的網課學習欄目推送低俗違規信息以及直播、游戲、娛樂綜藝、懸疑故事等與學習無關內容﹔多款常用工具類應用捆綁安裝彈窗插件,在青少年上網課時頻繁彈出,部分彈窗過大影響網課呈現,甚至推送低俗內容,嚴重干擾網課秩序……去年以來,這些在未成年人網課平台專項整治中被揭露的問題觸目驚心。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網絡“雲課堂”成了廣大學生學習的主渠道,但一些網站平台無視社會責任,屢屢利用網課推廣網游、交友信息,甚至散布色情、暴力、詐騙信息,危害廣大學生特別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社會影響十分惡劣。為切實解決涉未成年人網課平台突出問題,去年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啟動了為期2個月的涉未成年人網課平台專項整治,進一步加大執法處罰力度,從嚴查處問題嚴重的網站並予以公開曝光。
為營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網絡空間安全,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近年來各部門發揮各自職能優勢,創新工作思路、方法手段,進一步形成治理合力。
去年下半年,教育部部署啟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指出,要突出整治重點,深入推進網絡環境治理工作,“針對‘祖安文化’、‘飯圈’、黑界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關鍵是‘打掃徹底’,要全面清理、堅決遏阻,確保校園一方‘淨土’。”
今年2月,為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網絡文化市場集中執法檢查,重點檢查低俗庸俗媚俗、炫富拜金、危害社會公德等禁止內容問題。據統計,全國共檢查提供網絡文化產品的各類網站、APP、公眾號2.9萬余個,發現了一批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前不久,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作出安排部署,即日起至11月底開展“新風2021”集中行動。其中,“護苗”行動聚焦育新人使命任務,深層清理網上對未成年人具有誘導性的不良內容﹔督促網絡平台實施“青少年模式”並切實發揮作用,推動學校、家庭嚴格管理學生使用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
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空間環境,更需要多管齊下。如今,公安機關除了開展專項整治,依法打擊各類涉中小學網課違法犯罪活動,還精心組織開展“網絡安全進校園”宣傳教育活動,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自覺抵制網上不良信息。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副局長李彤表示,“下一步,公安機關將進一步鞏固整治成果,深化治理成效,推動青少年整體涉網環境治理,切實維護網上教學秩序和青少年身心健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