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網絡沉迷 治理有害信息(來信與訪談·關注青少年上網環境(上))
在互聯網上,金錢變成了一串數字,很容易使青少年出於跟風、炫耀等心理過度“打賞”而不自知﹔開啟實名認証、識別青少年身份等規定與企業的商業利益產生沖突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於6月1日實施,其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單設一章,明確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
讀者和專家建議,強化監管,督促互聯網企業主動履行內容管理的主體責任,提供優質內容,對青少年模式的后台數據推送內容進行常態化運營﹔家長要對孩子多關心,多看管,加強興趣引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第四十七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人數已達9.89億,10至19歲網民佔比達13.5%,學生佔比達21%。其中,處於學齡的青少年群體已經成為網民中比較龐大的群體之一。
互聯網是青少年群體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但互聯網上內容良莠不齊,很容易對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群體造成傷害。許多讀者致信本報,反映當下青少年上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呼吁相關方面形成治理合力,共同為青少年打造積極健康的上網環境。
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實名認証系統大打折扣
“從放寒假第一天起,孩子就天天捧著手機打游戲。”福建漳州市讀者涂敏霞的孩子剛上初中,最近迷上了一款手機游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這讓涂敏霞憂心忡忡。
網絡游戲受青少年歡迎,卻讓家長擔心。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5.18億,佔網民整體的52.4%﹔手機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5.16億,佔手機網民的52.4%。青少年佔了很大比例。
為防止青少年沉迷於網絡游戲,有關部門要求網絡游戲必須推出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瀏覽內容等方面對青少年的上網行為進行限制和規范。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網絡游戲的青少年模式存在不少漏洞,實名制等規定也形同虛設。
涂敏霞說,為了防止孩子沉迷於網絡游戲,她開啟了青少年模式,並設置了4位數的密碼,隻有輸入正確密碼才能解除游戲的時長限制。但很快她就發現,孩子玩游戲的時間遠遠超過游戲聲稱的時長限制。原來,孩子在某電商平台,花幾塊錢購買了破解這款游戲青少年模式的教程,利用一些工具軟件強行破解了密碼,順利解除了青少年模式的時長限制。
記者發現,除了破解密碼,還有多種辦法可以繞開青少年模式,比如時間到了先退出登錄,再打開用游客模式玩,或者干脆卸載游戲,重新下載再安裝等。更有甚者,有些網絡游戲設置了VIP權限,隻要充值一定額度,就能獲得解除限制的特權。
除了青少年模式,相關部門還明確要求網絡游戲必須實名注冊,以達到甄別用戶年齡的目的。但實際上,很多平台、游戲等都想方設法繞開這一規定,有的提供第三方賬號登錄方式規避實名制監管,有的雖然要求實名制注冊,但隻需輸入身份証號碼,用家長的身份証號碼注冊,甚至隨意在網上找個身份証號碼,就能順利避開監管。
“有些網絡游戲不僅不嚴格限制青少年注冊,反而主動模糊青少年身份,有意無意地將青少年作為目標用戶,誘使他們沉迷於網絡游戲。”上海市讀者陳晨表示,越來越龐大的青少年網民群體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利益,開啟實名認証、識別青少年身份等規定實際上與企業的商業利益產生了沖突,所以一些游戲運營企業對推行實名認証系統態度並不積極。
直播內容沒有監管,平台打賞缺乏限制
近年來,直播逐漸成為互聯網行業的風口,吸引了大量網民觀看,其中不乏青少年群體。但有些網絡平台缺乏內容把控監管,為帶有軟色情、暴力等性質的直播大開方便之門,平台賺得盆滿缽滿,青少年群體卻深受其害。
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直播平台應當構建青少年專屬內容池,提供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容。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並未建設專屬內容池,或者專屬內容池出現同質化、劣質化等問題。記者隨機打開一個下載量位居前列的手機直播軟件,選擇進入青少年模式,不久便刷到一位主播搔首弄姿,跳著帶有色情意味的舞蹈,明顯不適合青少年觀看。此外,還出現暴力、恐怖等內容的視頻直播,說明這款軟件的青少年模式其實並沒有進行直播內容上的篩選和甄別。
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直播誘騙青少年進行淫穢表演。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此前公布了一批案例。比如,在廣東肇慶市公安局深入偵辦的“口袋娛樂”直播平台案中,犯罪團伙組織誘騙未成年人進行淫穢表演,警方先后在15個省份抓獲犯罪嫌疑人112名,解救未成年人36名,凍結和扣押資金1200余萬元。
“對於網絡直播中打色情‘擦邊球’等問題,相關部門應該零容忍,依法予以堅決打擊。”河北唐山市讀者鐘益輝認為,一方面要強化監管,督促互聯網企業主動履行內容管理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要深挖徹查,依法嚴懲違法犯罪分子。
“我家孩子14歲了,喜歡看一些自然、科技類的視頻,但有些平台推送的內容制作粗糙、內容低劣,有的甚至還存在常識錯誤。”北京讀者王兆晶表示,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對內容需求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平台把一些錯漏百出的視頻推送給青少年觀看,很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還有不少讀者對青少年觀看直播時的“打賞”問題提出意見建議。陝西榆林市讀者劉啟光反映,有些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僅限於觀看直播頁面,但用戶仍可任意打賞,或者進入商城消費。“青少年往往對金錢缺乏具體概念,尤其是在網絡上,金錢變成了一串數字,很容易使青少年出於跟風、炫耀等心理過度‘打賞’而不自知。”劉啟光說,近年來,青少年打賞巨款的新聞屢見不鮮,除了進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規外,還應當對青少年使用支付功能採取一定限制,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
相關部門要精准施策,企業、家長也要各司其職
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即將實施,其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單設一章,明確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青少年專屬內容池內容同質化、劣質化,意味著相應平台內容的種類有限,或者不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容易促使他們產生繞過青少年模式限制的想法。”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許澤瑋表示,為了讓網絡游戲、直播平台對青少年更加友好,互聯網企業應該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一方面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部門規章,建立真正發揮限制作用的青少年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對青少年模式的后台數據、推送內容進行常態化運營,提供優質內容才能與用戶形成良性互動,不能放任不管。
“相關部門除了加強監管,還要在青少年模式的實施細節上精准施策。”許澤瑋認為,目前,對於適宜青少年觀看內容的管理還有待加強,“究竟哪些內容是青少年應該看的,哪些是不應該看的﹔哪些適合13歲孩子,哪些適合15歲孩子,缺少明確界定。”
一些互聯網企業反映,用戶在進行游戲充值、直播“打賞”之前,都經過了實名認証,系統難以界定是否為實名認証本人的行為。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楊鋼元建議引入人臉識別技術,任何用戶進行支付消費前,均須開啟人臉識別,隻有實名認証信息和人臉識別相匹配時,方可進入下一步支付消費程序。
“即便每款軟件的青少年模式都能有效運行,還會有新問題產生。比如,一款軟件限時使用40分鐘,但手機中多款軟件疊加,青少年上網總時長仍無法控制,難以解決沉迷網絡問題。”楊鋼元建議,是否可以開發一款匯總手機中各類軟件使用時長的軟件,分析各軟件實際使用信息,家長也可以事前設置總時長,一旦超時,還可以遠程控制。
湖北武漢市讀者李亢認為,很多家長或是客觀上對互聯網缺乏了解、不夠適應,或者主觀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能發揮監護人應盡義務、承擔起責任,“家長要對孩子多一些關心,多一些看管,多一些興趣引導,出現問題后不能一味歸咎游戲、直播平台”。此外,學校也應該主動發揮作用,在相關課程中注重網絡素質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理解並使用互聯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