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清朗的網絡空間

張子晗

2020年09月01日09: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守護清朗的網絡空間,引導青少年理性思考,文明、健康、安全地感受斑斕的網絡世界,需要全社會承擔起責任

“加大對‘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的治理力度……”教育部等6部門近日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查處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引發社會關注。

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整治,有現實針對性。據調查,我國現有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初中則是青少年網絡社會屬性形成的關鍵期。而近年來,網絡上的低俗有害類信息和不良現象時常出現,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的不良社交行為更進一步越出了虛擬空間。比如,曾有粉絲在公共場所做出不理智的追星行為,有的青少年個人隱私被非法獲取。

治理需找准根源。《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指出,身份匿名為網絡暴力的產生和蔓延提供了溫床。而部分企業和平台存在信息審核不嚴、實名注冊制度和防沉迷措施落實不到位、誘導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費等問題,進一步滋長了不良網絡現象。從家長的角度來看,若要有效監管孩子的網絡使用情況,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時間。要根除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出現的種種亂象,培育清朗的網絡環境,需要形成各方共同發力、共建共治的長效保護機制。

互聯網平台應建立行之有效的屏障,當好“守門人”。目前,一些平台加大力度處置違規賬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形成舉報快速響應機制,推出限制使用時段和消費金額的青少年模式。下一步,如何讓相關監管舉措更有針對性,考驗著平台的執行力度和社會擔當。

家庭和校園須充當堅強有力的后盾,形成保護屏障。家長和老師要多與孩子溝通談心、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幫助他們學會在網絡上自我保護、理性社交,並且在生活中找到合適的心靈寄托。

對青少年而言,互聯網裡充滿新鮮和未知。守護清朗的網絡空間,引導青少年理性思考,文明、健康、安全地感受斑斕的網絡世界,需要全社會承擔起責任。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