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亞文化,在“破壁”中展現新圖景

2020年07月24日09:49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青年亞文化是指青少年群體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近年來,基於漫畫、動畫、游戲等虛擬世界所形成的二次元文化在中國青少年群體中廣泛傳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青年亞文化現象。二次元文化的“破壁”與“出圈”——與主流意識形態、傳統文化的互動和融通,在彌合代際鴻溝、弘揚主流價值觀、發展傳統文化等方面對青少年表現出積極作用。然而,如何避免青少年沉迷虛擬世界導致現實價值迷失,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通過在線觀察、深度訪談、文本分析、案例調查等方式,透視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的原因,並對其傳播模式、社會影響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次元文化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

主打“二次元”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英文名稱:Bilibili,簡稱B站)在2020年五四青年節推出的《后浪》視頻引發廣泛熱議﹔富含多重跨界元素的“跨年晚會”上,虛擬歌手“洛天依”與琵琶演奏家聯合演繹的《茉莉花》等讓觀眾眼前一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二次元網絡社區裡制作的《鋼鐵洪流進行曲》播放量超過600萬﹔共青團中央、各大高校、央視新聞等紛紛進駐B站﹔二次元流行語“萌萌噠”“萌寵”等走入大眾日常生活﹔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登陸二次元文化平台后翻紅……近年來,在新媒體語境下,青少年用二次元元素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二次元平台也積極擴展邊界,尋找與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融通點,為青年亞文化尋求正名和理解。二次元文化為何如此受到“后浪”的歡迎?其“破壁”與“出圈”帶來了哪些積極的影響?背后又存在哪些問題?本課題組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調研。

1.二次元與互聯網的相遇

青少年從中獲得了什麼

“過去接觸二次元都停留在二維的平面狀態,但現在不同了,二次元已經滲入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次元入圈7年的“Lee豆子”

“二次元領域的能人實在是太多了,UP主(即內容創作者)真的是腦洞大開。有的經常能用自己的解讀和想象力創作出不一樣的作品,有的是黑科技制造者,還有的會自發做字幕組,我現在看視頻感覺必須要有彈幕,看到有趣的梗或者刷屏就會會心一笑。”——二次元入圈6年的“會飛的小蚊子”

“二次元”一詞最早來源於日本,特指基於ACG(動畫、漫畫、游戲)等二維圖像構成的虛擬世界,與“三次元”現實世界相對。互聯網背景下,古風音樂、歌曲翻唱、宅舞翻跳、網絡游戲解說、虛擬偶像等新的視聽內容形態均被納入其中,進一步拓寬了二次元文化的內涵。近年來,二次元文化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成為青少年接觸最為頻繁的文化表現形式。以接受、創造、加工、傳播二次元文化的最大社群——B站數據為例,用戶年齡集中在1999-2005年之間。根據艾瑞咨詢核算,2019年泛二次元用戶規模達到3.9億人,動漫用戶95后人群佔比最高,達46.4%,青少年群體已成為二次元文化的主力軍。

伴隨電子媒介成長起來的90后、00后,已經習慣於沉浸在二次元構建的虛擬世界中,享受現代化視聽手段帶來的文化快感,他們構建自身語言體系,共享群體內方能理解的符碼含義,搭建起獨有的精神家園。在父輩與其他社會成員眼中,二次元長久被視為異質、小眾、邊緣的文化,更未曾獲得足夠的理解與認同。而如今,當二次元通過主動打破壁壘、向整個社會展示青年亞文化的力量之際,我們需要追問:在青年一代成長中不曾缺席的文化形態,何以流行?梳理二次元流行的原因,除了社會對亞文化的日益包容和開放、商業化力量對二次元的助推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青少年群體從二次元文化中得到了什麼。

新媒體創造了趣緣社群使青少年容易找到興趣相投者,獲得身份認同,滿足精神需要。當代青少年可以自主選擇自己適合的群體,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與興趣愛好。主體性的釋放促進了青少年對小眾興趣的開掘,即便是非主流,也能在虛擬世界中找到一方“興趣棲息地”。

調研發現,趣緣是二次元虛擬社群形成的基礎,成員個體憑借對ACG的共同熱愛,建立起比現實世界更團結的社群:這類社群中,信息分享路徑更暢通,流行語擴散更迅速,二次元粉絲的身份認同度也更高。不僅如此,青少年更將亞文化一貫的反叛與獨立精神轉換為社群內的特定規則、行為符號,以此保持與現實世界的距離。比如二次元視頻精彩處常會出現“前方高能”的提示和集中的彈幕刷屏,這就是典型的網絡狂歡,容易創造出“花車巡游式”的快感。二次元構建的新媒介空間,已被賦予阻抗現實壓力、逃離各種約束、釋放創造潛力的意義,而這也是二次元文化流行的心理因素。

在“參與式文化”驅動下,互聯網為二次元傳播創造了多元模式,幫助青少年獲取文化資本。參與式文化的理論認為,小說和影視劇的粉絲可以通過分享心得和改寫,獲得主動介入到文化生產的權力。這一命題遷移至二次元網絡平台依然適用。例如,二次元網絡社區通常以三重模式來實現青少年群體的參與感。

“互動模式”下,每一次彈幕發送就是一種社會互動。可以說,彈幕是二次元世界內與他人互動的最小元素,看彈幕是了解他者,發彈幕則是表達自我,這一簡單的方式將自我情感表達和捕捉他人奇思妙想的需求有機結合。“創作模式”下,UP主貢獻視頻、獲取粉絲、贏得現實資源的積極循環為二次元的發展提供了持續創作的動力。知名UP主可以聚集起更多粉絲,成為二次元網絡平台的意見領袖,獲得關系資本。二次元創作的自由度更高,青少年通過制作表情包、拼貼素材,烙印鮮明的亞文化風格。“展演模式”下,二次元連通了線上和線下,線上的拜年祭、線下的虛擬偶像演唱會、各類Cosplay(角色扮演)和漫展,均為青少年提供了文化展演平台,使其在沉浸式的情緒感染環境中獲得文化快感與認同感。

2.積極而自然的融合

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呈現的新關系

“我的民族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帶給我的。每次彈幕刷到‘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每隻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這些話時,我都會哭。”——二次元入圈4年的“木木”

“熱血動漫能帶來很多正能量。二次元的世界雖然是建構的,但裡面的人物卻具有榜樣的力量,激勵你朝著夢想去奮斗。”——二次元入圈5年的“綿羊qwq”

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看似存在諸多差異,但兩者之間融合的步伐卻正在加快,二次元的面目正煥然一新,並在與主流社會融合中呈現出新的關系形態。

非抵抗式的文化擴編——二次元與主流意識形態的融合。新媒體環境下生長出的二次元文化與主流文化間的關系,與傳統亞文化研究的模式有所不同,呈現出新的特點:反叛與抵抗意義削減,彰顯個性與創作潛力的特質勃發,“潛移默化”地擴編主流文化並與之融合……例如,虛擬偶像洛天依演唱的“中國制造日”的主題曲《天行健》,採用古風形式的表達,將“工匠精神”與中國歷史結合,擴大了“中國制造日”的知曉度。從視頻評論留言來看,二次元用戶對這種形式表現出驚喜與贊賞。

共青團中央、各大高校、央視新聞等紛紛進駐B站開設賬號。以共青團中央為例,截至2020年7月,B站賬號粉絲達697.9萬,播放量11.5億。其投稿視頻中,依托二次元形式創作的“正能量”作品不在少數。古風音樂、嘻哈元素、動漫風格等元素明顯,語言風格也多使用二次元流行語,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效傳達出家國情懷、民族榮譽、勵志價值等內涵。

此外,二次元文化也積極擁抱愛國主義。與主流意識形態緊密貼合的國產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播放量達千萬。它以一隻兔子為主角,詮釋了中國近現代以來重大的歷史事件。動漫擬人化的角色設定和口語化台詞讓人易於接受,訪談發現,關注這部動漫的粉絲,不僅獲得歷史知識,而且獲得了民族自豪感。

文藝復興與再創作——二次元對傳統文化的弘揚。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由“Bilibili紀錄片”官方賬號上傳。該片最初在央視首播並未引人注意,卻“意外”在二次元社群走紅。調研發現,那些有深度有內涵、能引發共鳴的影視作品,在看似“不搭邊”的二次元文化圈也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二次元社區活躍的青少年,正在以一種“流行”的姿態對“傳統”的內涵進行挖掘,這一社區有望成為弘揚傳統文化與超然名利之外精神的“新場域”。

二次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止於觀看層面,更擴展到創作層面。二次元用戶創作的優秀古風歌曲、國風舞蹈視頻在社區頗受歡迎,動輒獲得上百萬的瀏覽量。“古風”歌舞強調對歷史的再現與傳承,歌詞注重措辭韻腳、典故搭配,舞蹈要求步伐姿態、合樂美感等要素,表演者自身首先要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二次創作。許多古風愛好者同樣也對漢服著迷,傳統文化在社群傳播中的關聯與擴散效應顯著。可以說,興趣引發的對傳統文化的溯源和學習,為青少年帶來了更直接、實用的文化體驗。

同輩激勵與代際彌合——二次元對正面價值觀的塑造。當代的青少年對於文化內容的深度、廣度要求更高,也更習慣在網絡世界尋求身份認同與情感寄托。艾瑞咨詢曾調查中國二次元用戶喜愛ACG的原因,有63.4%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在二次元世界中能找到治愈、共鳴和愛。從二次元世界汲取精神養料,甚至可以影響到價值觀的構建。

調研發現,二次元流行的動漫人物,性格未必完美,甚至有明顯的缺點,但這種真實而有個性的角色魅力為二次元粉絲所喜愛,不少人都能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青少年群體通過對動漫角色的情感投射,強化了對理想自我的認知。以《火影忍者》為例,在夸張人物造型和超現實主義情節的背后,作品傳遞出“拼搏”“勇敢”“友誼”“夢想”等價值觀念,特別是鼓勵青少年不斷挖掘、無悔追求夢想,迎合了青少年期待中的身份想象。這種認同感在同輩群體中,借助網絡討論一呼百應、廣為傳播。

調研注意到,二次元激發的情感共鳴除了同輩間的正能量激勵外,還在彌合代際鴻溝方面發揮了作用。B站在2018年推出微電影《小小少年》講述了熱愛二次元的兒子與沉浸在《紅莓花兒開》演出中的父親,一開始對彼此的愛好互不理解,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導致關系的冷漠。后來,兒子了解到父親的歌唱夢想后,瞞著父親修復了記錄父親年輕時歌聲的磁帶,並制作成動畫音樂短片上傳到B站。父親看到短片后,被兒子為自己實現夢想的行為感動,父子兩人和解,關系更加親密。調研中網名為“曲終當心畫”的網友談道:“我覺得這個短視頻中,不僅展示了兩代人迥異的流行文化符號,更是試圖讓大眾去理解年輕人所熱愛的文化。”磁帶和B站雖是兩代人的愛好,看似差別很大,實則都寄托著相似的感情,二者都以自身的方式形塑屬於一代人的記憶和價值觀。

3.不容忽視的隱憂

警惕商業侵蝕、低俗化與現實迷失

“有時候,父母對二次元文化‘不好’的刻板印象,只是因為圈內一小部分不正當風氣造成的。他們的動機不純,壞的卻是二次元的名聲。” ——二次元入圈5年的“千百遍”

“二次元真的給予了我一個自由開放的平台,有的時候我都不願意回到現實世界中來,但是人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屏幕中的。”——二次元入圈6年的“Ahhhhhhha”

過度商業化對二次元文化生態的侵蝕。當前,出於盈利目標等考慮,二次元網絡社區正在從單一的社群發展成更泛化的視頻網站。不過調研發現,對於二次元核心用戶來說,二次元是其身上獨特的標簽與文化印記,他們對社區的商業化,如在動漫新番中添加貼片廣告、為迎合受眾泛化創作制作速成教程等行為有天然的抵觸與警惕。同時在對一些泛娛樂化創作調研中,不少二次元網絡社群深度用戶表示,資源的流動本應當是一種無償的分享和傳播,然而外界資本的涉入卻違背了他們保護自身文化棲息地的理念,認為資本的滲透會“污染最后一方淨土”。

軟色情與低俗化問題對內容品質的折損。調研發現,各種商業內容借二次元名義進行不正當開發,造成二次元文化領域良莠不齊,特別是對內容色情化的監管有待加強。例如,部分App彈窗推送的消息常常冠以性暗示的標題,許多標注Cosplay的寫真圖片,借二次元名義打色情內容的“擦邊球”。此類現象的出現,直接影響作為二次元用戶的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念與身心健康,暴露出的則是二次元行業市場監管與內容把關的制度性疏漏。

沉迷虛擬世界導致現實世界的價值迷失。二次元不同於現實世界,即便是破壁,也需要以不觸動現實世界的權責邊界和底線為前提。如曾經有Cosplay的愛好者,在人民海軍的退役軍艦上裝扮成游戲中參與過侵華的赤城、加賀兩艘航母的形象,甚至微博發圖時配文“航戰的榮耀”,完全無視行為背后的意義。調研發現,類似的現象還有不少,除了反映出青少年缺少歷史常識,更反映出青少年價值觀念的逐漸解構,導致內在意義感喪失與虛無化的困境。二次元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壁壘並非堅不可摧,但是兩個世界的運行規則依然有很大差異。依托虛擬社群發展起來的二次元在破壁時,更需要注意保持現實交往過程中必要的道德意識和規范約束。

4.反思與啟示

於包容中創造“美美與共”的文化圖景

二次元文化在當下社會生活的擴散與滲透,讓我們看到,二次元文化群體所累積起來的文化資本,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文化結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對青少年來說,二次元給予了他們充分的成長空間,但也造就了另一個與現實隔閡的世界,如何避免過度沉迷其中,是需要社會各方一同面對的命題。

防范不良網絡文化浸染,加強二次元行業的監管與自律。二次元網絡平台應考慮到其受眾多為青少年群體,注重內容審核與監管,出台規范與引導二次元文化發展的政策。強化二次元網絡平台創作者的身份認証、針對青少年用戶優化網絡頁面呈現機制、在二次元社區建立用戶“權益保護中心”。同時,建立二次元行業的自律機制,訂立二次元文化創作者的道德公約,強化社會監督。

保持二次元的文化活力,引導建設獨立而健康的社群氛圍。注重避免一刀切管理,將青年文化正當表達與內容衍生中的色情低俗問題區分對待。保証二次元核心粉絲的權益訴求,避免過度商業化滋生的過度娛樂化問題。作為一種以內容為核心的泛文化形態,二次元文化應在保持其獨立性的基礎上,在經濟利益、文化情懷、公共性之間尋求平衡。

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扶持優質原創的二次元IP。在二次元內容產品創作中,注重二次元文化與中國元素特別是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相關部門應當對有創作精神的作者加以激勵,鼓勵在作品創作中進行嚴格的學術考據,不鼓勵為謀利而粗制濫造的膚淺作品。將國風音樂等相對小眾、但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作品囊括在扶持計劃中,開辟專門傳播與展示平台,給予UP主平等寬鬆的創作環境。

暢通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對話的路徑,創新傳播方式。根據青少年精神需求開辟二次元文化的線下傳播途徑,支持泛二次元展會、歌會等活動的組織與宣傳。尋找二次元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交集”,如二次元倡導的友善價值觀、唯美主義審美觀、對愛和理想的崇尚,也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新話語資源。

包容、理解二次元世界的價值觀,尋求更大的文化共識。對於二次元文化所展現的正面價值觀、文化創造力,及青少年群體的熱情與活力等,需要社會的關懷與認可。尋找當下青年一代與父輩之間共通的理想信念,打破文化隔閡。前浪、后浪唯有在認同和尊重對方價值觀的基礎上展開對話,才能創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圖景。這也是二次元文化消除偏見,獲得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光明日報“媒介與文化研究”聯合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毛湛文、高山、耿婉桐、白雪蕾、高心語)

(責編:王誼帆、沈光倩)